【学术沙龙】学院举办第68期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沙龙——“汉语语法的接触与融合”

发布时间:2025-06-10 作者:李纯泽 审核:刘清 发布:宋杰 浏览次数:10

 2025年6月7日下午14时,由学校文科建设处主办,太阳成集团tyc151cc承办的第68期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沙龙在文理楼370举行,主题为“汉语语法的接触与融合”,主要分三个话题“汉语语法的历时与共时研究”“汉语与其他语言的语法接触研究”“汉语变体语法的融合研究”。

 本次青年学者沙龙活动由太阳成集团tyc151cc讲师李纯泽主持,太阳成集团tyc151cc齐卫华副教授为主要点评嘉宾,会上太阳成集团tyc151cc马丽丽副教授、辽宁师范大学讲师满丹博士、青岛大学讲师李静文博士、太阳成集团tyc151cc讲师李纯泽博士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李聪聪博士进行了主旨发言。

 会上各位学者针对汉语语法演变内部动因和外部接触动因进行了全面讨论。青岛大学李静文博士从中西不同的说理模式出发,指出汉语的说理传统强调情理重于事理,情理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语言表达。情理是合理化的表达,而意外是违背情理合理化的表达,并列举了汉语多种重要构式阐释汉语之中的情理因素。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满丹博士基于汉语与梵语接触的角度,作了题为《从梵汉对勘看〈遗日摩尼宝经〉中的“有”字句》的报告,从语言接触视角结合同经异译和梵汉对勘的语料,对东汉末支娄迦谶译经中的“有”字句进行梳理,并从梵语属格存现句引出对该经中的“有”字存现句新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李聪聪博士基于满汉接触的角度,针对满汉对刊文献中的“着”字句与满语接触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并将目光投向了其他北方方言中的相关现象,讨论了北方汉语与阿尔泰语历时上接触的相对力度强弱。

 太阳成集团tyc151李纯泽博士从汉语变体融合的角度出发,指出现代汉语普通话词尾“了”公认的使用规律并未反映老北京话或很多北方方言中的较高形态化水平,而是反映了汉语方言词尾“了”及其对应成分形态化水平的“折中”状态和最常见状态,属于改革开放后汉语大融合时期各类口语变体“折中”和“拉平”的结果,符合民族共同语的基本发展规律。

 太阳成集团tyc151马丽丽副教授从汉语语法演变的角度出发,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基于穷尽性的统计数据针对《左传》中重要语法成分“于”的用法提出了新的看法。

 太阳成集团tyc151齐卫华副教授对各位学者的学术报告进行了点评,会上各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全面涉及汉语内部演变动因、外部语言接触动因和变体融合发展动因,具有全面探讨汉语语法演变的动因和方向的学术价值,体现了青年学者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宽广的研究视野,有利于从语言本体角度深入解释汉语语法形成发展的原因,对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