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下午14:30,太阳成集团tyc151cc主办的文法讲坛第62讲在文理楼成功举办。本期讲座特邀我国宪法学领域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忠夏担任主讲人,为师生带来题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宪法理论和方法”的深度学术讲座。太阳成集团tyc151cc院长王学栋主持讲座并致辞,副院长冷凌、法学系副主任谌爱华等学院领导、老师及众多博士、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本次学术讲座。王学栋教授在开场致辞中热烈欢迎李忠夏教授莅临讲学,并指出李忠夏教授在宪法学方法论、宪法变迁等领域深耕多年,著述丰硕,学术影响深远,其见解对探索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讲座现场
李忠夏教授系统阐述了中国宪法理论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方法论路径。
法学根基与方法论演进:李忠夏教授从法教义学切入,强调法律适用的核心在于文本理解与论证,尤其在疑难案件中体现法律人的不可替代性。他梳理了法教义学的历史脉络,从19世纪基尔希曼对其“科学性”的质疑、耶林提出的法学科学化三要素(法史、法教义、法哲学),到20世纪拉伦茨主张结合实证法解释与价值判断的理性工作方法,展现了法学方法论从概念逻辑向价值融合的突破。
宪法的基石地位:李忠夏教授深入剖析了宪法学与部门法的根本差异。宪法作为法律体系的“价值奠基者”,为部门法提供终极判断标准,并通过合宪性审查机制(如美国实践、德国二战后设立联邦宪法法院的反思)成为法律系统自我反思的关键,可防止“合法暴行”。
中国宪法的独特性:李忠夏教授着重阐释了中国宪法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根基。他指出,中国宪法是近代救亡图存背景下移植与变革的产物,其目标兼具国家建构与社会重构的双重使命,区别于西方单一的限权传统。这种独特性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中“公”的观念,即强调个体融入群体与社会秩序,使得社会主义理念与传统公益观高度契合,形成了中国宪法中公私二元并存的独特价值基础。
李忠夏教授进行讲解
理解宪法变迁的钥匙:李忠夏教授以“宪法变迁”为核心方法论,即宪法文本不变而规范含义随社会发展演变(如美国平等权的扩展),结合中国实践,精辟分析了从五四宪法到八二宪法的深刻转变——从公有制绝对主导到承认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他强调,必须从动态的变迁逻辑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宪法条款的现实生命力。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气氛活跃。在场师生围绕宪法变迁的法律属性界定、宪法解释与部门法规范冲突的解决、中国宪法价值根基的研究方法等前沿和现实问题踊跃提问。李忠夏教授结合丰富的中西方宪法史实与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富有启发的解答,并再次强调,中国的宪法研究必须扎根文本、贯通历史、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太阳成集团tyc151cc师生对宪法学前沿理论与方法的理解,更激发了大家对于如何立足中国实际、构建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中国宪法学知识体系的深度思考,对推动学院法学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李忠夏,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权》杂志社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青少年宪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一国两制”研究所副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常务理事。出版《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专著1部,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